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术会议    心血管代谢高峰论坛顺利收官 | CCMC 2022

心血管代谢高峰论坛顺利收官 | CCMC 2022

 

11月5日下午,大会心血管代谢高峰论坛如期举行。论坛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晨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丹教授作为共同主席主持论坛。

 

心血管代谢高峰论坛邀请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峥嵘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晨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中华医学杂志梁明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彭文辉教授,围绕Lp(a)、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心"共病、中华医学杂志撰稿问题分析和建议、新型降糖药物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峥嵘教授从降脂疗法的发展与靶点演变谈起,结合国内外多份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指出Lp(a)水平升高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建议ASCVD极高危人群、早发ASCVD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直系亲属血清Lp(a)水平升高>90mg/dL(>200nmol/L)、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其他遗传性血脂异常、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五类人群进行Lp(a)水平检测,推荐30mg/dL作为中国人群Lp(a)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切点。黄峥嵘教授同时还从Lp(a)的实验室检测、治疗时点及方法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讲解,并对未来Lp(a)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晨教授围绕"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为题进行主题讲课,详细介绍了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对中国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解读。当前我国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且多为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后发现,因此刘晨教授认为对顽固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治疗方面,结合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刘晨教授指出遵循不同危险分层人群采取不同降脂目标的策略,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尽管目前经典的降胆固醇药物对于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的降脂效果有限,他汀类药物仍是首选,建议在顽固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应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未能达标时可联合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PCSK9抑制剂。此外,刘晨教授还针对正在进行上市前研究的新药物及基因治疗进行了介绍。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尚未出现拐点。我国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比例高。1/3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远林教授认为,我国"糖心"共病发生率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所造成疾病负担具有"1+1>2"协同效用,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建议对"糖心"共病患者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的全面、优化、精细、个体化管理。此外,郭远林教授建议重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出复方丹参滴丸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被多个冠心病指南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指南所推荐,可有效降低"糖心"共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中华医学杂志梁明修教授以专业医学编辑角度,结合多个实例从标题、摘要、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文章更能吸引编辑注意,提高文章接收可能性。梁明修教授就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目的不够简明精准、研究类型混淆、图表制作严谨及细节欠佳等常见问题进行了说明。此外,还对病例报告的写作规范进行了阐述。

 

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物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彭文辉教授以"从循证探究新型降糖药物的心血管获益异同"为主题进行了讲解。根据既往临床研究结果,DPP-4抑制剂未发现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相关风险,而GLP-1受体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彭文辉教授指出,GLP1-受体抑制剂更倾向调节动脉系统,减少动脉硬化所致心脏终末事件。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改善多种代谢因素,以及抗炎、抗动脉硬化进程、抗血小板等来完成。而SGLT-2抑制剂更倾向于调节心脏泵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及其引起的心脏终末事件。其主要通过作用于肾脏发挥利尿排钠,改善心脏负荷和作用于心肌改善代谢底物等来完成。两类降糖药物通过不同作用机制产生不同方面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但两者联用是否存在获益叠加及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短短两个小时内,多位心血管代谢领域大咖为我们带来了详实、严谨、前沿的学术分享,精彩纷呈,干货满满。至此,本次心血管代谢高峰论坛圆满结束,期待着我们来年再次相见!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任佳梦)

创建时间:2022-11-15

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