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与电生理分论坛实况报道 | CCMC 2022
2022年心血管代谢大会于11月4日至6日线上隆重召开,心脏起搏电生理分论坛大咖云集,围绕免疫性心肌病、房颤导管消融新进展及高功率消融技术、房颤抗凝与综合管理策略等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复杂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诊疗中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少见疾病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医师的诊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从一例"间断黑矇、短阵室速"病例入手,结合临床常规及特殊诊断技术,由浅入深的介绍了免疫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常见类型、鉴别诊断与系统性治疗。姚焰教授特别强调了心内膜活检技术在免疫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作用,指出在常规辅助检查手段无法提供确切诊断信息时,心内膜活检技术对疾病确诊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介绍了该技术的操作技巧以及并发症风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书旺教授结合近几年房颤射频消融相关国际临床研究以及最新的房颤综合管理指南,系统性介绍了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现状、新进展与重点问题。刘教授从房颤病理生理机制入手,指出肺静脉电隔离仍然为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作为房颤综合管理策略“ABC”路径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导管消融为主要内容的症状管理,在指南中的推荐地位逐步提升,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升级为I类推荐。刘教授提到,多项国际研究表明,节律控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且早期进行节律控制的获益更大。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刘教授以实际病例为依托,结合CASTLE AF研究最新证据,指出对于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导管消融较药物治疗降低主要心血管病事件风险38%,降低全因死亡率47%。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普及、手术器械的持续改进,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福音。
一直以来,血栓预防是房颤综合治疗中的首要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蕾教授以房颤的最严重并发症-脑卒中为切入点,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房颤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的评估、抗凝策略的制定;同时结合多种口服抗凝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剂型、临床研究证据,以鲜活的临床病例为依托,阐述了开具抗凝处方时的注意事项,以指导进行房颤卒中预防个体化管理。李蕾教授还介绍了北医三院成立抗栓MDT协作团队,开展多学科合作、创立多学科联合抗凝门诊这一创新性工作,充分体现了综合医院的诊疗优势,为复杂情况下的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诊疗策略,并取得了临床及科研等多方面显著成果。
生理性起搏一直是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起搏治疗追求的目标。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郑明奇教授首先回顾了既往生理性起搏功能—频率适应性起搏的工作原理、临床优势,进而介绍了一种新型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即心脏闭环刺激(CLS)。CLS功能可通过监测心肌阻抗实时变化情况,感知心肌收缩力的变化来调节心脏起搏频率,可以与自主神经系统结合,模拟正常窦房结功能。郑教授对CLS的起搏器程控、工作特点、心电图表现等做了精彩分享。
高效消融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房颤消融策略,临床优势显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蔡衡教授在会上对该技术的特点及优势、最新临床研究证据、手术操作注意事项作了精彩汇报。蔡教授指出高功率消融的损伤基础在于以阻抗式加热为主,形成边界清晰的不可逆损伤带,特别适合房颤这种消融范围较大,所需深度较浅的组织消融,同时避免了食道损伤的风险,能实现安全、持久的肺静脉电隔离,同时大大缩短导管操作时间、整体手术时间,并缩短了学习曲线,为房颤消融技术的普及再添利刃。
综上,本届心血管代谢(CMCC)大会隆重召开,各路医学大咖线上云集,热情高涨。电生理分论坛邀请了多家中心的专家,针对当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分享和临床实践经验传授,线上听会人数再创新高,期待我们于明年的CMCC大会及起搏与电生理论坛再次相聚。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李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