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基金会动态    复杂冠脉介入论坛完美收官 | CCMC 2022

复杂冠脉介入论坛完美收官 | CCMC 2022

 

11月5日上午,大会复杂冠脉介入如期举行。论坛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清教授李永乐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作为共同主席主持论坛。

 

复杂冠脉介入论坛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张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悦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围绕冠脉介入新技术的使用、左主干分叉病变处理、抗血小板药物、心血管影像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张力教授以"准分子激光消侵术使用要点和经验分享"为题进行了分享。张力教授详细介绍了准分子激光发生的基本原理、准分子激光技术(ELCA)进行斑块消侵的机制、ELCA的5s操作规范,并汇总分析了ELCA相关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指出ELCA是高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重度钙化、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桥血管病变等临床场景的合理治疗选择,结合自身经验选择盐水灌注和造影剂灌注可进一步提高ELCA的治疗效果。最后,张力教授通过两个病例分享了新华医院心内科团队进行ECLA治疗的丰富经验。

 

近年来,基于影像学的冠脉功能学评估技术迅速发展,为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悦教授首先回顾了基于压力导丝技术的FFR循证医学证据和局限性,由此引出基于冠脉CTA、冠脉造影等影像学技术的FFR-CT和QFR等冠脉替代功能学指标,对相关指标的诊断表现和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同时介绍了团队FFRct-angio的研究结果。李悦教授对近期发表的FLOWER、FUTURE、COMBINE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对于ACS患者的斑块病理特点决定了单纯功能学评估存在较大局限性,因此融合影像和功能学信息的多模态信息整合技术是未来进一步发展方向。

 

抗血小板是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石,但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情况并不少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对《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人群诊疗策略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唐熠达教授首先介绍了常见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的类型,并结合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评估策略。针对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人群,及早识别、早期预防、第一时间处理出血并发症是关键。通过用药前系统评估及早发现高风险人群,并通过适当的DAPT策略调整和预防性PPI使用等降低出血风险,对于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分层处理,根据出血并发症的严重程度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以"The Way to ULIMTATE and Beyond:IVUS-guided LM Bifurcation Stenting"为题就血管内超声在左主干(LM)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进行了精彩讲座。与冠脉造影相比,以IVUS为代表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LM PCI具有显著优势,经过了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验证。国内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为代表的学者对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俊杰教授回顾了ULTIMATE研究结果及最新的荟萃分析数据,指出IVUS指导LM分叉病变治疗可通过获得更大管腔开放面积、减少支架两端地理丢失改善PCI即刻效果,并在随访中转化为长期硬终点的获益。通过两个精彩病案实例与参会者分享IVUS在LM分叉病变PCI过程中的应用要点。张俊杰教授最后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Dk-CRUSH VIII研究的设计,期待能回答更多的临床问题。

 

心脏磁共振(CMR)和冠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是目前心血管影像的研究热点,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卜军教授结合团队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对磁共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题讲座。定量负荷灌注显像、心外膜脂肪定量等心脏CMR新技术的进展为冠心病评估提高新的工具,使得临床医生能够对患者进行更全面的认识、评估,对急性心梗后室壁瘤、心脏破裂等机械并发症的机制研究、及早识别、预后判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CMRA发展历史较短,但与冠脉CTA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可为管腔狭窄程度、斑块负荷、高风险斑块识别、疾病活动度的评估提供更多信息,而磁共振技术的快速进展迭代也为未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持。

 

两个小时的论坛涵盖了复杂冠脉介入治疗的主要热点问题,各位业内大咖的精彩分享为与会专家和线上听众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反响热烈。至此,本次复杂冠脉介入论坛圆满结束,期待来年再次相见!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张瑞涛)

创建时间:2022-11-15
浏览量:0

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