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基金会动态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圆满落幕 | CCMC 2022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圆满落幕 | CCMC 2022

 

2022年中国心血管代谢大会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于2022年11月4日成功举办。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曹宝山教授赵荣生教授王墨培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刚教授袁芃教授作为共同主席主持论坛。

 

肿瘤心脏病学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延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童安莉教授张学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墨培教授刘维教授,围绕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内分泌肿瘤相关心脏病变、儿茶酚胺心肌病及抗肿瘤药物相关作用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延风教授带来了《免疫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临床实践再认识与思考》的专题演讲,她提出在真实世界中要优化心脏毒性事件的管理模式,这有助于早期识别并干预免疫治疗相关心脏毒性,降低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北京协和医院童安莉教授以"内分泌肿瘤相关的心脏病变"为主题做了发言。她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升高,继发性高血压最为常见。醛固酮可能通过心脏重构、内皮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心脏功能,阻断醛固酮能部分减轻病情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维教授从临床药师的角度介绍了抗肿瘤药和心血管系统用药间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两大类相互作用,分享了如何识别和规避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抗肿瘤治疗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墨培教授以“肿瘤靶向治疗的心脏毒性及其管理”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演讲。她建议对计划接受具有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治疗的患者应用HFA-ICOS评分进行心血管基线风险评估。基线评估时不仅考虑性别、年龄、基因、生活方式等个人因素,还包括既往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及抗肿瘤治疗史,更要关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等辅助检查。肿瘤治疗团队在抗肿瘤治疗前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血管随访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张学斌教授以一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故事作为引言,带来了以“儿茶酚胺心肌病的诊疗”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张学斌教授指出,在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手术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全面的心脏专科评估,慎用正性肌力药物,做好容量管理,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及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论坛的顺利召开,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识别高危人群,减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发生,为精准医学时代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更优保障。

 

创建时间:2022-11-15

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