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基金会动态    心脏重症论坛圆满收官 | CCMC 2022

心脏重症论坛圆满收官 | CCMC 2022

 

11月4日下午,大会心脏重症论坛如期举行。论坛在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主持下正式开幕,北京朝阳医院陈牧雷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杨丽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作为共同主席主持论坛。

 

心血管重症论坛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围绕心力衰竭、心肌病及心血管危重症管理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认为对于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里衰竭(HFpEF)的病因追查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增加,HFpEF患病率居高不下,老年人占比高、预后差,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HFpEF而言,寻找病因为其诊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ATTR型心脏淀粉样变性(ATTR-CA),尤其是野生型,为老年人HFpEF的隐匿病因,对可疑患者可通过99mTc-焦磷酸盐(PYP)扫描予以诊断。氯苯唑酸可显著降低ATTR-CA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住院风险。

 

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苏晞教授详细介绍了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的基本原理、CCM治疗增加心肌收缩力的可能机制,并汇总分析了CCM治疗相关系列临床研究的结果,介绍了各新版心衰诊治指南中对CCM治疗的建议。

 

随着心力衰竭患病群体的增加,心力衰竭疾病治疗负担沉重。2021至2022年指南的更新推动了心衰治疗的进展,多种药物起始联合治疗成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格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认为,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很难实现指南推荐的药物靶剂量使用,导致医患对心力衰竭管理并不满意。平衡获益-风险的个体化治疗是对复杂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核心。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就“暴发性心肌炎的误诊误治”这一话题,通过数个病案实例与参会者进行经验分享和讨论。汪道文教授认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难点,综合应用心脏超声、冠脉造影、心肌活检、心脏核磁、炎症因子检测等手段可及早明确诊断。正确认识暴发性心肌炎病程中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早积极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此外,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积极应用机械辅助手段能有效提高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

 

《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2022》已于《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发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对该指南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介绍了我国新版肥厚型心肌病指南的十五个亮点。

随着时间的流逝,本次心血管重症论坛也步入尾声。本次论坛的讨论及交流,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拓宽诊疗新思路。让广大心血管医生以此为基点,开阔视野,转变思路,优化治疗策略,可为更多的心血管危重症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杨林承)

 
创建时间:2022-11-15
浏览量:0

健康科普